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婆媳关系在中国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普遍性和全民讨论性的议题。在2021年有这么一则新闻让人除了讨论婆媳关系之外,还激起了女性们对于婚姻的恐惧。
如果说婆媳关系中的矛盾是普遍事件,那么媳妇被婆婆一家杀害则是令人发指的极少数了。
2021年8月,一则新闻引起大众的愤怒,在福建省南安市,因发生口角,媳妇侯女士被公公杀害,婆婆一家也是帮凶,最令人心寒的是,这个本该有着安稳生活的媳妇,在嫁过去之后,遭受到了无数婆家的冷眼与排挤 ,自己的老公从未帮过自己,反倒是经常站在婆家的角度对侯女士施压,婆婆成为了把控全局的重要人物,一家人都围着婆婆转。

回顾下案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始终还是中国式特有的婆媳问题——嫁过去的媳妇,进不去的门,永远是外人。
领了个证,好像结了婚,但好像又没进门。再次确认以后还被婆家排挤,遭遇丈夫家暴。受害人开始反击,用冷暴力对付婆家一家攻击的时候,则极端地发生了这样一个命案。
到底是为什么,这么多的妻子和婆婆的矛盾无法调和?
根本原因:未分化
“未分化“指的是丈夫一直停留在儿子甚至是胎儿的角色中,而婆婆一直停留在母亲的角色。这种现象甚至可以比喻成为:没有剪断脐带的状态。

这个语言很激进,甚至很难听,但是有据可循。
这种家庭状态最大的特点是:在心理上,婆婆离不开丈夫,离不开婆婆。丈夫和婆婆之间的关系极其的胶着,而且会伴随着各种情感原因或客观原因。
“妈宝男”是这种状态的极端现象。
从现象上看,老公的原生家庭就是一家三口,而不是已经分化出来的家庭。从根本上看,心理上仍然有一根没有剪断的脐带,婆婆和老公都不愿剪。
本来是夫妻之间的一对一的关系,变成了妻子和一家人的一对多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几个原因可以讨论。

中国特色家庭功能分配
首先聊聊中国特色。在我们传统的历史中,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已经持续了千年。女人向来被认为,最大的任务就是结婚生子,照顾家庭,而且还要全心全意地照顾家庭。
既然是全心全意地照顾家庭,那么一定少不了情感的倾注和寄托。如果一个女人只是主内,那么她的生活就全部只剩下家庭。
各种家长里短和三姑六婆还只是表面的事情,儿子在“只主内”的母亲心中会成为极其核心的位置。
甚至可以说,对于只有家庭的婆婆而言,子女就是全世界。这样的情况下,感情的维系会过分的强大,从而还会影响到分化。


丈夫是婆婆感情的容器
在我们父母那辈里,恋爱虽然已经是自由,但是并非是完全自由。父母的上一辈仍然有很大的干预权限。
在父母生活的环境里,离婚仍然是一个不好启齿的事情。在他们的环境中,不挑剔过日子,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这样环境下的亲密关系,是否是真正的亲密,其实是值得怀疑的。
甚至说,在这样的环境下建立起来的夫妻关系,是否是一个充满爱的夫妻关系,这都是需要反复思考的事情。
有了儿子以后,婆婆早年对于理想情人的念想和爱,都会倾注在儿子身上。

婆婆从公公那儿获得的爱越少,或者对公公越不满意,那么这种倾注则是会越多。
丈夫一直接收到婆婆的爱,肯定也会带着对母亲的感激回馈。这种双方相互滋养的关系,丈夫和婆婆双方自然都不愿意割舍。
在心理上,婆婆和丈夫早就形成了超越母子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中国的文化氛围中,“母凭子贵”一直都是一种奇怪的传统。现代的竞争中,除了“母凭子贵”之外,还有“望子成龙”。
有这么一群婆婆存在:如果儿子真的有了成就,婆婆想到的除了是祝福之外,还会骄傲且得意自己的“杰作”。

当婆婆将儿子作为“杰作”的时候,丈夫已经不是作为一个个体存在于婆婆的心理边界中了。
如果所有的工作都是照顾家庭,那么母子未分化的关系中还多了一份“令人骄傲的工作关系“。这让本来已经复杂的母子关系,更加难以分化。
根植于心底的“恨”和不认同
尽管我们的社会一直在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女性的身份仍然还需要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从一个很深层次的角度来分析,以下解释甚至会有点匪夷所思:有些女性在男女不平等的生长的环境中,会曾经质疑过自己的性别。

虽然在意识层面上始终还是会质疑社会,但是还是会不免想到过:
“如果我是个男的会有多好”
这其实是潜意识中对于性别的否定。
这种否定长期下来,会成为根植于女性心中对于女性的“恨“。
婆媳之间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恨”意,在媳妇进门的那一刻,互相寻找到的发泄口。民间俗语中有一句“女人多的地方是非多”,其实也是来自于女性深植于内心的“恨”。
只是这种恨太隐蔽了,隐蔽到我们的意识都无法找到它,只能压抑在我们的潜意识中。

婆媳之间的矛盾,这种相互向对方投射的“恨”,其实恨得最多的还是自己。
极端情况:附属品属性的儿子和玩伴
说回本文开端的案例,这种极其极端的犯罪。
如果我们仔细看回这个新闻可以发现,儿子在这个家里被定义为“不可分割的附属品”,而被害人,则是被定义为“可分割的玩伴”。
生了孩子以后,这种“可分割”的属性则是更加的明显。
儿子留下,你走人。
孙子留下,你走人。
最后等到被害人想要反击了一段时间以后,双方的矛盾完全激化。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附属品的玩伴”是不能够反抗的呀。
家庭长辈的权威性和苦情性被挑战得体无完肤,羞耻感在挑战中反复出现,最终以最原始而又最黑暗的方式来结束。
解决婆媳关系的核心
婆媳关系是否是无解?并不是。
在当代社会的婆媳关系中,解决的关键在丈夫身上。我们这一辈受到的教育和眼界,始终还是会和上一辈有差别。或许这也是一种代沟。
丈夫的角色直接会影响到后续的所有工作。首先,丈夫是否领悟到,自己的母亲正在拒绝分化而在制造障碍?丈夫是否有勇气去突破这个障碍?丈夫是否有能力去分化?
丈夫不分化,仅靠妻子一人的努力,是不可能让婆婆完成分化的。此时妻子嫁的,还是一个“儿子”,而不是“老公”。

丈夫的人格成熟程度和分化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丈夫不够成熟,他自己都不会意识到自己需要成长。
嫁了个拒绝成长的丈夫,婆媳关系自然也不会有下文。
妻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功能同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段关系的成功建立不会只是一个人的问题,既然选择了这样原生家庭,那么妻子也一定有需要成长的地方。
这种夫妻关系的胶着,想改变又无法改变的状态,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内耗。
最终,妻子会慢慢地精神枯萎。在这样一对多的多元关系中,妻子往往是无助的,是会产生自我攻击的。此时,我会建议大家选择专业人士的帮助。

因为如果能够早早从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话,就不至于痛苦到今天了。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很直接,甚至很残忍。
但是我觉得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我还是要写这篇文章戳穿这些事实。因为一个女人嫁到未分化的家庭,这件事更加残忍。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softer.com/9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