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投身创业大军8年,参与过两次创业,有成功,也有失败,见到过很多领域的创业活动,算是对创业有一定的了解。
在对过往历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笔者结合马克思《资本论》现象学还原的方法,今日斗胆写下这篇文章,试图给大家提供一个新视角来审视自身商业行为。
首先,我们来谈定位问题。
目前市面上的做商业活动的创业者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A. 行会类型的经营者(生产领域的经营者)
这类商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身怀绝技”。例如:餐饮行业里的夫妻店、艺术从业者的工作室,手艺人的工作室等。
这类商户往往更注重自己的商品质量,对商品的要求很严格。他们注册个体工商户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兴趣发展的结果。
这类商户的辐射范围不大,他们更在意自己在本地的声誉。生产商品不是为了价值增值,有的是对自己作品的喜爱,文化传承,有的是通过手艺满足基本需求:谋生,往上发展是在本地有影响力,更大的梦想则是开分店,将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扩大。“匠人精神”只会出现在这类经营者里。
他们的优点在于对商品的把控,他们的缺点在于对市场不够灵敏,应对冲击的能力很弱,遇到不可抗力往往束手无策。
但是,很多行会类型的经营者,并没有想清楚他们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商品的质量是他们能够在本地市场存活的核心竞争力。
最大的客源来自:口碑。回头客是他们的主要消费者来源。
这类的商户是最累的,因为他们既要做好商品,还要做好销售(流通领域),思想上的困惑也会很多。
手艺人的技能往往让他们很自信,但是在市场上的碰壁又往往让他们怀疑自身能力。
这类创业者,如果不具备销售才能,失败率很高。
严格意义上来说,他们只算半个商人。但是社会对他们却并不宽容。
B. 流通领域的经营者。
关于流通领域的商人往往分以下2个阶段:后文用B1,B2来分类做区别。他们有不同也有相同的地方,共同点就是不生产商品。
B1.这类商户本身不生产商品,他们从生产者的手中购买商品,然后售卖给需要的人。
他们对市场有敏锐的察觉能力,善于发现市场需求。
活跃于流通领域的商人,根据自身对市场的敏锐是可以发现商机的,他们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人。
对市场的敏锐程度是需要在市场里长期打磨的,往往需要参与过很多类型的商业活动,走访过很多地方才能形成。同时,天赋的要求也是极高的,一般人是不具备的。
这类商人的特点是不稳定,盈利多少随市场波动很大。
所以,当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之后,他们80%会选择开设一个实体店,然后本质没有改变:仍然是继续存活流通领域,来稳定自己的生活。
只要完成这一步,他们就成为B2类商户。
B2:当经营者选择了一个熟悉的领域开设门店。此时,销售能力以及寻找稳定商品来源便会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相比行会类型的经营者,他们对所要经营的商品了解并不全面,他们经营此类商品的目的是盈利。所以,找到稳定可靠的商品来源以及超强销售能力是他们得核心竞争力。
B2类商户的基本需求是做好一个领域的商业活动,高级需求是做更多领域的商业活动,成为企业家。
资本家的崛起之路
上文说到,有80%的人选择继续存活于流通领域,但是有20%的人不满足于流通领域。他们认为自己是最了解市场的人,那么生产者就应该听他们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是靠他们来决定。
于是,他们成为了资本的代言人。
行会手工业者,商品的生产者,在市场竞争中纷纷破产,他们的劳动力来到市场上,资本家用资金和闲置劳动力结合。然后投入生产,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卖给市场,从原材料到商品必然会实现价值增值。
资本家的运作手段和B2类生产者有本质区别。
资本家不在意是否自己有超强销售能力,因为他的商品量足够大,只要形成垄断,他就可以得到无限回报。
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垄断!!!
于是在市场中出现了“高层次价格战”。
一开始他们的商业行为还符合经济学的一般规律。消费者也能感受到得到了优惠,占到便宜。
资本家运作的商业逻辑和赌博没有区别。资本家可以从证券市场融资,然后不断加大自己手里的砝码,使他们可以在市场里打价格战。
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A类和B2类的市场占有率必然不断受到挤压,但他们还不至于全军覆没,只是过的比较惨。
市场竞争到达白热化阶段,整个市场,往往只会剩下两到三个头部公司。
如果没有市场监管,任由资本的无限扩张,那么其结果一定是一家吞并一家,最后只有家存活于市场。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有点那个意思。
这背后,是多少人失业,多少家庭生活遭到重创?(商场如战场,进此门,当有觉悟)
只要资本在任何领域形成垄断,那么最后受苦的一定是普通消费者!
资本主义的商业竞争,头部企业的崛起带有天然的原罪!!
这个时候的资本代言人已经不能简单的称为商人了,他已经摇身一变,成为资本家。
剖析完国内主要的几种商业法则,接下来给到创业者一点点过来人的经验,大家可以一起交流讨论。
1. 给到行会经营者的一点建议
不忘初心,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酒香不怕巷子深!
很多人可能会反驳我,这个年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我当年创业的时候,合伙人也这样对我说!
但是据我观察,行会手工业经营者,能成功的,只有那些商品特别好的,无一例外。
我看到很多在中间的人,他们其实过的很辛苦。
一方面顾商品,一方面顾市场。撕裂感极强。他们不是不努力,是很努力了,也往往失败!
究其根源在于:定位不清晰。
做好商品,把你的商业覆盖范围定位在本地,注重口碑营销,你一定会做的很棒。
商品是你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千万不能忘了。
如果忘了,你必然失败。产品做不好,营销一般,你看起来很努力,其实在走弯路。怎么会不失败呢?
行会类型经营者,最好两个人合作。一人主管商品,一人主管营销,做好了,事半功倍。
切忌手表定理,左看一下,右看一下。
2. 给到B2类经营者的一点建议
厚待为你们提供商品的生产者。
你需要明白,没有商品生产者,你的商业行为就是O,作为B端,不要总是看C端,压榨A端。压榨A端的B端,离颠覆已经不远了。
此外,加强销售能力,这是你们能够在市场上杀出一条血路的重要武器。做好流通领域应该做的事情,为A端打开市场,为C端提供优质产品,这才是正道!
3. 写在最后的话
我本人是不反对商业行为的,也不对商人抱有偏见,哪怕是资本家,我批判的也是资本运作的逻辑,而不针对个人进行道德批判。
马克思曾经说,他对资本的批判,不需要任何人来为此承担道德上的谴责!我的态度同马克思一样。
商业行为的失败会有很多原因,宏观,微观的都有。搞清楚自身的定位,会让自己更能在市场种发挥作用。
切莫妄自菲薄,切莫灰心丧气,切莫怨天尤人。
我们的国家是不会允许资本无限扩张的,任何企图搞垄断的资本家,人民是不会答应的。任何企业都应该明白,是中国市场给了你养分,我们能够让你成长,就能够让你灭亡。如果你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那等待你的结果只有一个:灭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softer.com/9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