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国文学课上,讲到古希腊三贤时,苏格拉底有句名言,认识你自己。
在过去的23年时光里,我对于自己喜欢的人和事,总是愿意去了解、去认识。
作为追星女孩的我,超级喜欢刘昊然,对他的了解程度在80%以上。
在喜欢的驱使下,对他的每一次采访、每一部电影、每一份代言都清清楚楚,也会去参加一些应援活动。
对于阅读而言,也是如此,遇到自己喜欢的书,就会把作者相关作品都读一遍,去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趣事。
近来,我想了解一下自己,才发现对自己一无所知。
于是反思我对与自己相关不是很大的事情都能做到如此了解,为什么在了解自己这件事上却做不到呢?
我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过去的我,对自己的了解来源于别人的评价和自我感觉,却从没深入了解过真正的自己。
原来,真正了解自己,才是一辈子需要做的事情。
一、伪装之下迷失的自己
蔡垒磊在认知突围里写道:我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构建在他人反馈的基础之上。
所以我们不是不会客观地评价自己,而是不想客观地评价自己。
我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大多数来自别人的评价,我也喜欢问别人,对我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有时候,为了给别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我会给自己立好相处、乐观、积极、大大咧咧的人设,久而久之,我自己都觉得我是那样一个人。
总是笑得没心没肺,朋友圈里总喜欢发一些乐观积极的,而且只发自己开心的事。
有时遇到不开心的事,想在朋友圈发表一下自己的坏心情,文案图片都准备好了。
但转念一想,发这样负能量的朋友圈,别人会怎么看我,他们会不会以为我原来是一个这样的人。
过去积极乐观的形象都是刻意营造出来的,每思及此,我都会把编辑好的文字删除,把所有坏情绪留给自己。
自我感动式努力,是我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大一开始,我便告诉自己,四年里,一定要把英语学好。
刚开始斗志满满,随着时间推移,加上拖延症作祟,懒惰磨平了我的斗志。
每年开学总会给自己定下目标,但每年的结果都是收效甚微。
在周而复始的三分钟热度里,我错过了无数次可以改变自己的机会。
还有不能正视自己,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在这一系列的伪装之下,我迷失了自己。
于是我开始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我所存在的问题源于我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深刻,找到症结所在,就要对症下药。

二、当我开始听从内心,我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1、反思评价
在别人的评价之下生活得太久,我们就会逐渐认为自己就是别人评价里的样子。
就会按照别人给的评价去塑造自己,从而忽视了真正的自己。
蔡垒磊在认知突围里提到,我们是自己记忆的剪辑师,我们的使命就是创造一个“虚假但我们更愿意看到的所谓现实”,这个现实包括我们自己。
自己刻意营造的人设,会阻碍我们去认识真正的自己,会让自己越来越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
娱乐圈里人设崩塌的明星数不胜数,在公司包装之下,加上粉丝滤镜,无比光鲜亮丽。
粉丝觉得自己喜欢的明星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待久了,明星自己也会把人设当真。
等到人设崩塌的时候,带来的心理落差会让自己和粉丝受不了。
一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曾经风靡一时,让柯震东进入人们的视野。
后来他被曝吸毒,在对吸毒明星零容忍的环境下,他的事业遭到致命打击。
镁光灯下的浮华和人设让他迷失了自我,从他的微博内容来看,回归正常生活的他。
依旧无法接受光鲜亮丽的明星和普通人的巨大落差,只能自怨自艾。
均值回归,指的是无论是低于或高于真实价值的状态,都有向真实价值回归的趋势。
其回归趋势的强度就类似于弹簧,偏离中心越远,强度就越大。
所以面对立好的人设,最好的做法就是,学会适当的自嘲。
不要过于追求人设的完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只有在别人的评价里学会辨别自己是否真如别人所说的那样,学会反思,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2、学会拒绝,真的很爽
生活中我觉得拒绝别人是一件很不好意思的事,每年双十一、双十二的时候。
总是会有很多朋友来找我帮他们盖楼、加积分,但我对这样的活动不感兴趣。
别人来找我帮忙时,我总会为了维持所谓的友谊,碍于情面不好意思拒绝别人。
耗时耗力地去帮他们,有时会因为没帮到别人而感到自责
前几天拼多多有换红包的活动,很多小伙伴给我发了消息。
包括很多只是互加好友时聊过几句的好友。
刚开始我也是答应了,点了他们的链接,但是需要下载注册登录。
我是个比较嫌麻烦的人,几次之后我就开始拒绝。
刚开始还蛮不好意思,直到有天有个同校的女孩,她让我帮她点,我拒绝了她。
于是她用带着指责意味的语气给我发了条消息,说前次盖楼的时候她帮过我,还说我现在连这点小忙都不帮。
我也比较生气,盖楼的时候,我每次给她发,自己也会去帮她盖,于是就怼了回去。
怼完以后就把她删了,那一刻真的很爽,原来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是件如此爽快之事。
3、接受批评,利于进步
夸赞表扬人人都喜欢,我也不例外,相较于宠辱不惊的人,不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喜欢表扬胜于批评。
每当有人对我颇有微词或用批评的语气和我说话,我都会非常不爽,总是会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而郁闷上好久。
总想着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别人故意为难我,因为别人都说不错,只有他说不好,是他在挑我的刺。
自我感觉良好加上把鼓励性的话语当做夸奖,我一直觉得自己挺好,没啥大缺点,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不能接受批评,是因为“我觉得”的观念在自己的脑海里定型,过于自我造成的,在别人随声附和的夸奖里,迷失了自己。
其实,被别人批评,是件好事,表明你还有改进的地方,还有进步的空间。
不过也要学会辨别那些批评是有利于自己进步的,那些批评是没有意义的。
学会反思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有利于帮助我们看到真实的自己,学会拒绝。
可以避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节省自己的时间,接受批评,让我们在了解自己不足的同时去加以改正,鞭策我们进步。
做到上述三点,你会开始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你还要不断去了解自己。

三、认识自己以后,需要不断了解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
人生最难的地方是学着怎么改变自己,但改变自己最难的就是面对我们内心的冲突,面对真正的自己。
费斯汀格有一个认知失调理论,认知是指有关一个人自己、行为或所处环境的任何知识、观点、信念或情感。
费斯汀格指出,如果一个人被别人劝说做了某种和他原来的观点相反的事或说了某些与他真实观点相反的话。
他会产生一种改变原有观点的倾向以使之与刚刚做过的事或说过的话一致。
而解释该行为的理由越不充足,则认知失调越大,态度改变也就越大。
当一个人经历认知失调时,会感觉非常不舒服,因此会做出努力去使之协调。
我们对自己认知的失调,是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原因。
所处的环境中,如果不随大流,就会被认为是异类,人们为了合群,往往会改变自己,为了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突兀。
很多时候,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拒绝盲目地随大流。
听从自己的内心,保持一份自己的热爱,拒绝人云亦云,学会独立思考。
2、拒绝做老好人
拒绝做老好人,当我们主动提供“劳动”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是表明我们想建立长期交换关系的姿态。
但这个策略仅在你与对方差距并不是那么大的情况下方可使用,在此之前,请先埋头积累。
如果你想在积累的同时通过“建交”来获利,可先将你的目标转向与你对等或略胜于你的那个群体。
记住愿意帮你是情分,不愿帮你是本分,这句话既适用于别人请你帮忙的时候,也适用于你请别人帮忙的时候。
该帮的时候就帮,但没有义务也没有必要必须去帮,也不必为了不好意思拒绝而内疚。
和自己同水平的人相处,适合吃喝玩乐吹牛谈理想,和比自己优秀的人相处,他们会给你的认知带来颠覆,从而激发你的斗志,你才能真正进步。
3、目光放远,立刻行动
《城中大盗》中有这样一句经典台词:“人们每天起床后都会做一件事。他们会告诉自己,总有一天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可没人付诸行动。”
行动力不足,明白很多道理,懒于实践,所以过不好这一生,明确认识到自己懒却不愿意变得“不那么懒”。
证明他们对于如何正确做事的认知模糊不清,并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能否带来更好的结果。
相比于长期努力才能获得回报的事情,拖延放松给我们带来的即时快乐更能满足我们。
三分钟热度,就是因为看不到坚持下来之后的结果,而且自己意志力薄弱,刚开始把过程想得太好,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却没有了想象中那么简单。
所以选择懒的这个行为,本质上是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懒惰、放纵、自制力不足,根源都在于认知能力受限。
学会将坚持的事情量化,按照自己的情况,某个时间段,完成某件事,每天定时定量完成。
学会分解任务,把看起来很难的事情,分解开来,设立层级逐步完成。
设想好未完成任务的后果,没有完成就惩罚,而且惩罚不能太轻,不然不会长记性。
养成说断就断的习惯,该吃吃该喝喝,该学习毫不犹豫的滚去学习,分配好时间,并且按照时间表执行起来。
有罚也要有奖,设立阶段性刺激奖励,完成任务之后,便奖励自己。
写在最后
蔡康永发过一条微博:“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认识自己亦是如此,越早意识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会给自己的以后增加更多成功的可能性。
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勇敢,足够自信地去努力争取,如果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那就先去看看自己不喜欢什么,慢慢排除。
在这个过程里,多读书多看看自己喜欢且有启示的电影,或者旅游,学会关注细节。
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先去了解,慢慢发展,不要遇到一点挫折就想着放弃,多坚持一会。
想要的,就要拿出勇气,努力尝试,去闯,你才能看见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认识自己亦是如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softer.com/4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