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历史题材谍战电视剧究竟谁最好?影视爱好者经常为这个问题相互争论,谁拿第一都不是很服气。
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只要制定有可比性规则即可。遵循着规则进行评比,大家就不必为自己喜欢的历史题材谍战剧名次不理想而郁闷了。本文,就尝试一下,从规则入手进行排名。
所谓规则,其实就是三条硬杠:
1、符合历史真实吗?既然是历史题材的谍战电视剧,首先就要讲究历史真实,真实不是拘泥,但是也不能悖离、涂改、架空。
2、谍战情境合理吗?既然叫谍战剧,就要求故事发生的大背景必须在谍战情境下合理,不能低智商,不能小儿科,不能胡扯八扯。这个要求不过分吧?
3、谍战情境中,人物性格、经历是否合理,对手是否丰满、是否有相当的战斗力。既然是“战”,就要有过程,胜负不论,过程需要合理。既然是战,就要有对手,对手弱得跟个孩子一样,那就不是战,是虐。心理没有问题,智商没有瑕疵,谁也不会看那样的东西。
这几年,历史题材谍战电视剧层出不穷,这里只挑选《伪装者》、《暗算3》、《悬崖》、《风筝》、《潜伏》、《黎明之前》这六部比较热门的剧集进行比较。
第一轮淘汰赛,历史真实环节的比较
这六部剧目中,在历史描述上出现大bug的是《伪装者》,而且一出就是两个。
《伪装者》在剧情中出现了日本女军官南田洋子,这是第一个严重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地方。因为不仅是在侵华日军中,就是在整个二战以前的日本军队中,都没有女军官。唯一的变数是关东军掌控的满洲映画株式会社中,有几个享有关东军军籍的女演员。她们只是“享有军籍”,并不是正式入伍。
第二个不符合历史真实的地方,就是这位天外飞仙般的南田洋子,居然是上海特高课的长官!有两点必须要清楚:
一是特高课同时在警察和宪兵队存在,是一个“半公开”的部门,只负责防反间谍。特高课主官只对部门内日常工作负责,具体特殊工作由警察厅(署)、宪兵队分管长官直接调配、布置特高课内部人员工作,所谓特高课长官,可以说作用不大。
二,也是最关键的,就是特高课只在“满洲国”和“关东州(大连及周边地区)”正式存在,关内敌占区根本没有特高课。上海绝对没有特高课,要是一定说有过,也就是一个到两个顾问。日军在上海的防、反间谍工作,由驻军各级参谋部和警察署负责。(参考资料《特高课在支那的贡献与终结》 日 小林新湊。文字归纳见拙文《答疑:关东军的“独特”之处;军统双生姐妹故事的疑点》)
作为被侵略、加害的国家,完成以这段历史为背景的文艺作品时,出现如此的谬误,是非常不严肃的,这也就直接导致《伪装者》在历史真实的环节被淘汰出局。
说到历史真实,电视剧《悬崖》做得是比较好的,毕竟涉及到了当时在东北地区的诸多方面情报势力,虽然很多涉及就是蜻蜓点水,不过只要涉及到了,就是难能可贵的。
虽然《伪装者》第一轮即告被淘汰,但是,这部电视剧在艺术质量上并不算低,至少比大多数抗日神剧要好得太多太多。

第二轮淘汰赛,谍战情境合理性的比较
谍战情境,就是谍战故事发生的合理性,谍战的人物行为,必须符合“谍”的身份,故事发展的最关键约束条件,也是要符合谍战的要求。
这个条件衡量下来,《暗算3》显然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暗算3》是描写上海地下党员钱之江,舍生忘死保护组织,在敌人的禁锢下,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用“死信”的方式向党组织示警的故事。
先来解释一下“死信”。所谓死信,就是情报人员用死的方式传递情报或者具有迷惑性的假情报。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二战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在正式登陆前,盟军每天派出一架飞机由英国本土飞往驻扎着美国西部舰队(临时编队)的贝尔法斯特。终于,德国海军击落了一架每天按时往返的飞机,并在飞机残骸中找到一个身带公文包的英国情报官员的尸体。公文包内有关于登陆后勤支援的详细计划案。虽然计划案是加密的,但是不难判断出盟军登陆的地点是加莱……
那些每天带着类似计划书穿梭于英国本土和贝尔法斯特之间的情报官,就是死信的执行者。他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每天都在冒死递送着欺骗性极强的同一份假情报。这些送死信的信使,活下来的唯一希望是德军的懈怠和老天爷的眷顾。
《暗算3》里的钱之江是自觉充当死信使的。钱之江担任翻译师的国民党上海警备司令部电讯组,截获了一份中共将派特派员赴沪的绝密电文。钱之江马上派交通员将这一情况传递给地下上海市委,以阻止特派员来沪。不幸的是,交通员在送信的途中被截杀,携带的情报也被截获。国民党立刻将包括钱之江在内的6名可能涉嫌泄密的工作人员软禁了起来,一方面防止继续泄密,一方面要在这6人中甄别出地下党。
眼看着特派员抵沪的时间临近,钱之江将刻有示警内容的佛珠吞进肚中后自杀身亡。并在遗言中巧妙暗示妻子剖开自己的肚子取出佛珠。从而完成了死信示警的最后任务。
乍一看,这个故事是相当感人的,加上柳云龙精彩的表演,使钱之江这个人物风靡一时,瞬间成为共产党地下死士的形象代言人。
但是,其实这个故事要是放到谍战的情境下考量,是完全不成立的。
第一,从上海市委和钱之江这方面考虑。因为负责给钱之江传送情报的联络员在途中被害,钱之江等人又被软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逻辑推理结果就是:钱之江有重要情报没有送出,情报必然与地下党往来电文有关。
当然,上海市委无法知道情报确切内容,但是可以推算出钱之江获取情报的时间范围。即钱之江要传递的情报一定是在前一天下班至交通员牺牲这个期间内获得的。有了这个时间范围,上海市委只要清理一下收发报记录,所有这个时间往来电报上涉及到工作全部暂停,就可以确保万无一失。如果再不放心,把时间向前推三天也可以吧?
实际上,牺牲的交通员其实已经充当了死信使,基本上完成了示警任务,完全没必要再牺牲掉钱之江。
第二,从上海警备司令部方面考虑。确信电讯室内部有共产党潜伏,又无法一下子甄别出谁是卧底,要想抓到即将赴沪的特派员,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所有嫌疑人无论死活都不能离开一步。因为这些专门从事反间谍工作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间谍会用死信的方式报警。毕竟这样的事情,在一战的时候就出现过数次,其中以德国间谍史特林,塞尔维亚破坏分子杜特瓦烈莎的死信示警最为著名。这个时候,就算这些反间谍人员不能勘破佛珠的秘密,也应该对外封锁钱之江的死讯,根本不可能将钱的尸体运回家去。
如果我们假定国民党的反间谍人员都是外行,那也就是在承认这不是谍战剧。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国民党情报部门电讯室被中共渗透的真实事件——军统电台案。对比一下就可以知道,国民党反间谍人员绝对不是白给的,如果他们真是饭桶,军统电台案中的张露萍等七烈士又怎么会牺牲?谍战也是战,没有对手还怎么战?没有能力匹配的对手,就不是谍战剧,只能是情节剧。
必须要说的是,柳云龙在这部片子中的表演,实在是太精彩了,可惜的是剧情不给力。
在这一轮被淘汰的还有《悬崖》。原因与《暗算3》一样:谍战情境合理性差强人意。
《悬崖》情节很紧凑,而且在紧凑的情节里,表现了周乙(张嘉译饰演的男一号)在在从事谍报工作时,亲情、友情上遭受的折磨。甚至还由于故事发生地点的特殊性,涉及了诸多情报势力、组织,对日伪时期“满洲”警察和日本宪兵的分工等历史细节叙述得异常清晰准确。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掩饰故事整体不具备谍战情境的缺陷。
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原因:
1、从头到尾看下来,就周乙的潜伏卧底,是给谍报经验近乎0的女主和地下党领导擦屁股、当保姆,最后把命搭上了。这虽然过分荒唐,但却多少有点历史的影子——接下来的谍战正篇里,我将试着分析抗战初期共产党在“满洲”谍战失利的一些主客观原因,有些原因今天看起来的确荒唐。
2、整部电视剧最要命的地方,就是周乙可以为“女儿”牺牲自己。表面看,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爱。其实,这是与间谍、情工身份严重不符的事情。
任何一个间谍、情工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边必须有组织、战友的配合。当周乙准备为 “女儿”牺牲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做会危及到整个情报系统的生存?
周乙最后单身重返虎穴的目的,就是从伪警察里救出“女儿”。显然,“女儿”就是他的软肋。如果敌人利用这个软肋,继续用女儿威胁、胁迫他,周乙如何面对这个局面?
他的软肋不仅是敌人知道的,自己的同志也是知道的,如果敌人充分利用这一点,制造假情报,离间破坏地下组织,带来的损失谁去承担?
类似的问题还能提出很多,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周乙最后的决定,完全不是一个有着多年地下工作、间谍经历的人能做出来的,完全不符合人物身份,不符合谍战情境。
用一句网络语言:不符合谍战情境,你还谍战个毛呀?
所以,在这一局里《暗算3》、《悬崖》也被淘汰。

最后一轮淘汰赛:谍战情境中,人物性格、经历是否合理,对手是否饱满有力。
剩下的剧目只有《风筝》、《潜伏》和《黎明之前》了,在最后这一轮比拼中,三部剧目注定要被淘汰掉两部,这很残酷。展现残酷之前,先从谍战历史、谍战战术的角度为三部剧目分别评功摆好。
《风筝》再现了特科红队“拍肩膀”刺杀中统上海站站长史记美的经典案例。(见《中国谍战1——谍王际会:顾顺章与李士群(下)》)展示了军统特务潜伏延安的部分情节,介绍了军统、中统两大国名党特务组织的明争暗斗。谍战历史涉及较多,可行有效的谍战技巧不多。

《潜伏》涉及了延安谍战中的“教师”特务案,军统特务暗杀中统叛徒汉奸案等历史真实事件。通过人物设置,巧妙而详细地介绍了军统站组织机构,并介绍了诸多实用的谍战技巧。只要留心,其中的收听商业电台获取信息的案例,地下党组织由领导、指挥职业间谍,转化为服务职业间谍的细节,尤其生动、详实。
《黎明之前》完整详细地再现了上海地下党“军师”职位的设置和作用,不知编导有意还是无意,该剧片名竟然与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情工人员顾顺章的代号“黎明”暗暗扣合。
该剧只用一场戏,几句话,就形象展示了军统特工与日本间不共戴天的仇恨,场面震撼,彰显编导演的功力。
在谍战技巧方面,该剧展示、介绍了不下十种历史上被广泛使用的实用谍战技巧。
评功摆好环节结束,现在来看缺憾。
《风筝》人物设置出现大bug,而且这个bug出现在反一号也是女一号韩冰(罗海琼饰演)身上。按剧中描述,韩冰是随红四方面军走完长征的女红军,也是戴笠安插在延安的最大特务。这里,问题就来了,红四方面军在长征结束的时候戴笠还没有上位,他怎么能安排一个女特务打入四方面军,并走完长征呢?
在其他对手的设置上,剧中出现的国民党中层、底层特工都是称职的,可惜的是他们都是六哥的死党,对六哥深信不疑,甚至出现了类似宗教情结的崇拜。也正是这种崇拜,使他们在处理中共叛徒、破坏学生由行诸多行动上,显得特别小儿科。
反观高层特务,不是草包就是利欲熏心之徒。个别人物如四哥,则是被刻意边缘化的人物,无法与六哥抗衡。这显然是编导在着意弱化对手,以突出六哥的高大形象。
六哥谍战无对手,好不容易有了个对手韩冰,此人的身份设定还出了问题,所以《风筝》就不是谍战剧。但是,《风筝》是一部精彩的以特工生涯为背景的年代剧。
《潜伏》里没有弱化对手的问题,但是却犯了另一个问题,余则成太过精明,一番办公室的故事之后,余则成一人之下众人之上——马奎over了,陆桥山领盒饭了,就剩一个李崖,也成为了挨嘴巴也不敢吭气,还得送礼赔情的受气包。

在职场剧里,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情形。但是在谍战剧里,这样的人设就是失败的,一人之下众人之上的人,作为间谍基本就是废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如果余则成再有刺探、传递情报,反馈出来内部有内鬼的蛛丝马迹时,就剩下两个可疑的人:站长吴敬中和副站长余则成。平心而论,余则成是不是就等于废了?
真实的谍战中,没有一个成功的间谍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比如潜伏在美国的红色特工金无怠,钻石间谍罗伯特.汉森,传奇特工阿贝尔,都是职位不特别显眼的人物。例外一些的,应该算神奇的多面人袁舒。袁舒在伪政府中的地位的确相当惹眼,也正是因此,抗战结束前就不得不回到根据地,结束了不足八年的短暂谍报生涯。由此可见,职务的迅速升迁,对一个间谍来说是致命伤。也正是因此,我把《潜伏》列为经典的职场剧、历史剧、爱情剧,而不把他看成谍战剧。
到这里,我推崇的真正谍战剧,已经有了答案。没错,就是《黎明之前》。
《黎明之前》在谍战情节上堪称完美。主人公刘新杰职务不高不低,而职务的得来全赖老战友兼义兄谭忠恕的提携。
刘新杰与谭忠恕,谭妻过从甚密,谭忠恕就不用说了,谭忠恕的妻子则把他视为家人,对其尽了一个好嫂子的义务。谭忠恕的母亲更是刘新杰的干妈。
尽管有这样的关系,还有一身本事,刘新杰在工作中却是吊儿郎当,他酗酒,玩世不恭,加上对外宣称有点耳聋,这一切都注定他没有大出息,升迁机会不大。所以一直不是同事们的竞争对手,而是大家竭力拉拢的对象。因此,刘新杰与诸位同僚关系非常好。

这种关系好,又不是带有崇拜情结的,大家平等相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的同事都是高手,没有学徒或小白。
这部剧中,国民党特工中出场的人物都是身负绝技的高手,谭忠恕、李默涵、孙大浦、齐佩林、丁三、马蔚然个顶个都是谍战精英。而且这些精英不是随便说说的,都是有剧情交代的。
反观地下党方面,从水手段海平夫妇,两代军师边一男、周汉廷,阿九夫妻到顾晔佳,也没有一个白给的捣乱鬼,甚至连叛徒董乾坤都是可圈可点的高手。
高手与高手的对决,才精彩,才是谍战。
从上述标准看,截至今天,可以称为历史题材谍战剧的只有一部,就是《黎明之前》。虽然该剧也有bug,但是毕竟是历史题材的谍战剧。可以称为现代题材谍战剧的,则是不久前播出的《对手》。

而正如前面所说,《潜伏》是职场剧,《风筝》是年代剧,《悬崖》是人伦剧,《暗算3》是情节剧,《伪装者》是抗日神剧。虽然各有所长,有一些甚至感人至深,但是都不是谍战剧。
本文完全是个人观点,以是否是历史题材谍战剧为标准评定名次,难免谬误、偏颇,欢迎批评指正,不吝赐教。
(中国谍战番外篇文字链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softer.com/4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