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荣县果区,七月下旬、八月初是捉知了的黄金时间,每天傍晚八九点,果农开上三轮电摩,拿上手电、提上小半桶水,到自己的果树地捉知了。
果农根据知了习性,预先在果树主干缠上一圈光滑胶带,从地里钻出来的蛹虫爬上树脱去外壳,经过风吹光照才能羽化成知了。爬不上树的蛹虫永远是痴了,可见成为知了是所有蛹虫的追求。
捉知了的奥妙在于当蛹虫爬到胶带处失去摩擦力,六条腿再怎么使劲都会打滑爬不上去。果农一棵树一棵树查看,把原地打滑爬不上树的知了捉住扔进水桶,每晚多的捉三、四百个,少的捉几十个,大概一斤120个知了。
村里有三个收购点,每斤七八十元不等,纯粹随行就市,果农连续十几天每晚每家都能收入二三百元。听说去年最多的收入一万多,一般都有几千元,个别少的也能收入几百元。
把收购的痴了集中到上家,连夜冷藏快运送到大城市。市面大排挡一个油炸知了两元多,高档饭店可能更贵。
帮同学捉了三晚知了,最多一晚捉了48个,曾在一棵树捉了四个,当然有些树今天一个也没有,也许明天就有了,猫捉老鼠游戏其乐无穷。想不到小时候玩的游戏也能挣钱,顺便品尝了油炸知了的美味,确实好吃有营养。
捉知了、油炸知了的背后都是果农的无奈和心酸,过去几年知了泛滥成灾,产量减少,物极必反,终于变害为宝。进一步了解才知道,果农把知了幼虫叫吸根虫,钻到地里专门从果树根上吸取营养,严重时造成果树莫名其妙叶子泛黄、枯萎。因为知了幼虫常年藏在阴暗的地里,果农无论打药、耕地、灌水均不管用,标准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类害虫。
小孩子都爱玩知了,看到知了头大眼园、身短腰粗、翅膀镂空,能飞、会叫、爱卖萌,加上知了天性以被人逗为乐,你越逗它叫的越欢,小孩子都以手里有知了玩而自豪,根本不知道知了幼虫的危害。当然在果农眼里知了叫的再好,也掩盖不了钻在地里乱咬树根的恶行。知了现象富有哲理,值得深思。
其一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口味改变了,果农眼中的害虫也成了食客嘴里的美餐,变害为利增加收入,只是苦了逍遥自在的知了,要经受油炸之苦。
其二同样的环境、同样是爬树,为何都有胶带封锁,也能看到一些蛹虫爬上果树脱壳变成知了。知了、痴了,一字之差千差万差,前者羽化成蝶修得正果,后者僵化固执下了油锅。个别不服气的痴了就不明白自己拼命爬树,为何有些能上树成为知了,自己总差一步之遥。为何养肥我的果树不“帮痴帮到底”再助一臂之力,总让自己这个痴了在胶带上蹬腿打滑原地不动?
旁观者清,对痴二代怪罪果树、反咬一口的荒唐言行避而不语,只觉得好玩好笑。因为痴二代鼠目寸光,只会通过“无知者无畏、无耻者无敌”获取蝇头小利,那懂得利用摩擦力捉痴了的科学原理。可怜痴了总有可用之处—油炸痴了才是食客的最爱。(潘大丰,2021年7月25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softer.com/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