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时代,一个想要保持理性的人,学会如何在谣言中生存是一个必备的技能,因为互联网的信息洪流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发言的现实就导致谣言必然四处横行。
谣言的来源很多,有些人是因为无聊而制造谣言,有些人是因为反社会而制造谣言,更不用说港台的网军学会了用简体字制造谣言来煽动我们社会的分裂;再加上很多人是把事实加上自己的主观情绪添油加醋放大,很多人看到抓眼球的东西就大肆传播,可以说我们身边谣言无处不在。别有用心的信息发布者,加上中国网民9%的本科率(并不是觉得学历有多么优越,而是教育水平确实与一个人能否理性思考,是否倾向于传播谣言有着很大的相关性,否则的话,也用不着大力推动教育了),都是谣言无处不在的基本面。
关于如何在谣言中生存,我想说一个最基础的逻辑,那就是第一时间不相信一切不明源头的信息。这是在谣言中生存的一切的基础。因为不明源头的信息,也可能偶尔有一些真信息,但是从概率上来讲,假信息的概率远远远远远远大于真信息。
如果我们对一个道听途说的信息不是那么关切的话,那么质疑它总是不会有错的,只要我们愿意等一等,通常来讲不出几天的时间信息的真假慢慢就能浮出水面;而如果我们真的对一个道听途说的信息非常关切,等不了三四天的话,那么最好去查证。互联网的搜索引擎是我们最好的朋友,只要是真实的信息,那么在互联网上一定会留下痕迹,只要我们追随它的来源,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它最初出现在哪里,是如何传播的;虚假的信息,我们同样可以查证到最开始谣言的来处,或者一个本来正常的信息是如何在传播中被人扭曲的。如果你连查证一下都不愿意的话,那么这个信息显然并不是你真正关切的,你只是想要通过一个不明源头的信息来支持自己一种主观的臆断而已。
具体来讲,谣言总是有着某种呈现的形态。我自己个人有一套分析的方法,这其中包括我从一些人身上学来的(比如前新华社员工的公众号「明叔杂谈」还有键政圈神秘人物「NE0」),也包括我自己的一些观察判断。
1. 所有群里转发的聊天记录一律怀疑
最近由于俄乌事件,由于某一流大都市抗疫失当的事件,我所在的某些群会常常有人转发不明来源的聊天记录。我想直接说一句,除非是一对一或者很小的两三人之间彼此确定本身就有理性思考能力,知道拿出来这东西就是看着玩玩,本身就是抱着质疑态度去看的之外;我认为只要是在多人群里转发聊天记录,那么显然是分辨能力有点问题。
一方面,如果平时关注社会事件比较多,经历过几次转发聊天记录,又自己真的会关注事情后续,一般都能够知道,基本上所有的出现过聊天记录传出来的谣言,都被证伪了;即使不是100%证伪,也基本都有大量失实描述。如果连这个都不知道,那说明看信息的时候根本也就没在意真相,后续也不对真相进行跟进;如果知道了还会相信和转发,那只能说毫无吸取教训的能力。
另一方面,只要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聊天记录这种形式造假是何其容易,它完全对于信息的真实性没有任何可以可以参考的点,只是随便两个人或者几个人煞有介事地说点话,放几张图或者一个根本搞不清楚情况的视频,就可以传了。说实话如果你做过互联网一些产品营销的话,也许你就制造过这种聊天记录,它传播起来实在太容易了。它利用了一种聊天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看上去的真实性(因为和我们日常聊天很像,很容易让人代入),再切合吃瓜群众看热闹和喜欢小道消息的心理,非常容易就传播开。然后一旦传播开,就三人成虎,越多人相信就显得越真。然而其中没有任何理性和真实性可言。
2. 所有视频配文字一律怀疑
如果平时关注社会事件,那么这种信息形式应该也是屡见不鲜了。或者是上文所说的那种聊天记录配视频的,或者可能是类似于抖音一样在视频上直接打上几个大字的。基本上我看到的这种传播内容,最终的结果十有八九是被辟谣。
这种信息的问题在哪?在于图文不相关。这种视频里面本身往往没有任何可以让你知道实际发生了什么的信息,然后配上的文字就会给你做解释,说这视频里是在讲什么。然而从视频里能确定就是在讲这个东西吗?十有八九确定不了。所以说这个视频是可以被任意解释的。
最近的一个我有印象的例子就是空难发生后,有一个说是空难导致山火的视频,实际上后来它只是另一个与此完全不相关的山火的视频,但就被移花接木说成了空难导致的山火。
为什么这种骗术特别容易成功?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利用了知觉的理解性,当我们看到一个视频和一段文字的时候,下意识就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而不会下意识去想一下二者是否真的有联系。这也是BBC、CNN之类特别爱用的手法,用一段视频或者图来移花接木,煞有介事地写一个事情,就可以造出一条假新闻。
3. 所有高糊图片一律怀疑
如果看到一个高糊的一段文字截图,基本不用想,99%是假的。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用智能手机了,如果是正常信息截图的话,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糊的截图?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这么高糊的截图。
高糊的截图只可能是两种状况:
1)一个东西只有单一的信源,而且是非主流的信源,在互联网上根本没有地方查证,在其他地方也找不到这个信息,所有流传的这个信息,全都是从一个源头来的,经过了无数次的转发,在转发过程中被一次两次三次地压缩,导致高糊;
2)截图是伪造的,为了更不容易被识破,伪造的时候就是高糊的。
4. 所有图片中有繁体字一律怀疑
这一条最近已经不太需要用了,因为港台网军都开始学会用简体字说“我是大陆北方人”了。
5. 所有不注明信息源的一律怀疑
除了以上明显的外表之外,我认为所有不注明信息源的信息第一反应都应该是怀疑的。
如果有真实源头的信息,那么你多次看到这条信息出现总有地方可以显示出它的源头。如果完全看不到信息源,那么大概率是没有信息源,或者故意伪造的信息。以上四种情况其实可以算是这种情况比较典型的子集。
虽然说,传播信息没有义务标注信息源,就算是真的信息也可以不标信息源;但我们也没有义务相信没有信息源的信息。是否相信一个信息,是否玩弄自己的大脑,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我们没理由选择别人不标信息源我们就相信,那对我们并无好处。
如果一个信息没有注明信息源,但看上去很真实,那我们可以随手搜索一下,不管你是用孤狗,搜狗,百度,还是微信搜索框,总能找到一些来源。如果是真信息,是可以很快地在比较官方的网站上找到信息源的。
6. 所有缺乏上下文的内容一律怀疑
这一点涵盖比较广了。最值得相信的信息当然是从信息源,到事件来龙去脉,到分析都有的信息。但绝大多数我们日常看到的信息不可能有这么良好的整合,这是在新信息暴增的时代我们必须面临的情况。这不是说我们应该因噎废食,只是说我们应该在心里有一个标尺,对于一个信息的可信度做一个判断。
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上下文越齐全,一个信息造假的难度就越大,断章取义的程度也就越低,也越容易给人足够线索去判断。但是上下文越少,那么造假难度就越低,断章取义程度也就越高,也越不容易给人足够线索去判断。所以这种谣言是最多的。
最近我注意到一种谣言方式,就是把几年前的新闻拿出来,假装是最近的新闻。这种情况很常见,只要内容抓眼,很多人不会下意识看一下日期。而且这种断章取义很有意思,它确实可以给你个很官方的信源的截图,但是实际上日期不对,很多人都不会专门去看一下日期。这个新的造谣方法值得我们警惕。其实如果是真的官方的信息,又让你觉得听起来比较不可思议,直接孤狗一下,就能看到到底是不是真实信息,发布日期是什么时候。
可能有人会问,你说什么都一律怀疑,那假如说一个信息有上面某个特征,但是是真实的,那你不就漏过了吗。确实如此,我不否认有可能在这里面藏有真实的信息,但是可能性非常低,因此相信如上这些信息的成本是巨大的,而获得的回报是微乎其微的。简单来说就是,“宁可错过一个真信息,也不应该相信一百个假信息”,否则的话,你的大脑就非常容易被情绪和别有用心的人玩弄,在互联网时代这实在是太容易了。而选择怀疑一切,就是互联网假信息泛滥给我们大众带来的成本。
另外,怀疑一个信息也并不是说就认定它是假信息,只是第一时间不选择相信,不把它作为一个真相纳入到我们大脑里面。如果它不重要,那就当它不存在;如果真的有兴趣,那就去查证。我们当然不可能查证每天看到的每一条信息,但是那些重要的信息,我们查证一下其实也就几分钟。而每天真正对我们重要的信息本来也就没多少;另外真实的信息肯定会在多个信源出现交叉印证。第一次看到我们怀疑,但如果从多个角度,给出更多的事实,我们慢慢就可以建立起来判断。但是最好不要第一时间先选择相信。
说了这么多负面的,啥也不要信了,那怎么办,我们应该看什么?
在生活中给自己建立可信的信源。虽然社会舆论上一度说专家是“砖家”,但总体来讲专家的话显然是比路人更可信的。尤其是我觉得得不断提醒这一点,国内网络平台上平均本科率只有9%。
我很讨厌精英主义,我也相信人民的力量,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群众的局限,尤其是在我们国家的整体教育水平仍然在一个发展的阶段中,我们必须接受这个静态的事实,这和我们从动态中相信人民的力量并不矛盾。如果你是个接受过本科教育的人,那么你在互联网上看到的大多数信息都已经来自于那些受教育水平不如你的人了,你觉得你能被他们思路带着走吗?如果在生活中你可能对他们说的话一笑了之,但是在互联网上每个人的真实身份和认知水平都隐藏在了一个昵称背后,我们很容易以为对方至少跟自己是一样认知水平的人,而对方由于对于某个事情发表了一个观点你就觉得对方可能对某个事情有点见解,加上可能对方说了几句俏皮话或者带有恰到好处情绪的话,就把你给带进去了。
我们要知道邓克效应里面提出的一个很有价值的内容就是,越是对一件事情一无所知的人,他越会站在愚昧之巅,觉得自己无所不知,然后进行很自信的表达。这种表达,如果你让他长篇解释自己的想法,很快就会露出他无知的马脚,但是在互联网里面处处是碎片信息的情况下,用自信满满来显得自己真的懂实在太容易了。长一点的是140个字,短一点的就是一条10个字不到的弹幕。
所以真的如果你还没有养成怀疑一切的习惯,尽量远离微博之类的短信息的平台,因为你看到的大多数都是对事情认知根本不比你高的一群人在瞎扯,毫无价值,如果你耳濡目染相信了其中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那么对于你来说很糟糕。
说回来,每个领域都有一些专家,对于你真的感兴趣的领域你只要关注几个专家信源,一来二去你大概就能够对这个领域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框架。这些专家不一定完全是对的,所以要多关注几个,看他们之间哪些地方说的相同,哪些地方说的不同;如果你关注一个领域够多那么你自然也就可以建立起来一些认知,也就能有一定判断力。有可能你会发现新的专家,你会发现你一开始关注的人其实不那么厉害,但他已经带了你一程,你现在可以找到更好的专家了。
当你经过一定时期的关注,确定一个专家的认知水平足够高,大部分专业领域分析逻辑没问题的时候,你就有了一个正面的、可信的强信源,那么这个信源自然就可以帮助你去选出一些真正有用的信息,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你筛选信息的成本。同样是读1000个字,你从2-3个比较可信的专家那里得到的1000个字,和你从9%本科率的网络上随机看到的1000个字,完完全全就不是同一个东西。你的大脑,你的认知到底是怎么来的,会往哪里去,自然就日渐走远。
当然,我认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养成长阅读的习惯,如果你关心一个领域,那么你就必须在这个领域做长阅读。短阅读是永远不可能让你在一个领域建立起坚实的思维框架的。当你通过长阅读建立起某个领域的思维框架之后,短阅读孰是孰非对你来说就很容易分辨;但如果你的认知就是建立在无穷的短阅读上,那么你得到的就只是一堆很大概率彼此矛盾的碎片,而你却不自知。
其实我为什么逐渐习惯写一篇文章一张图都不配我也不觉得有啥,因为我从自己的阅读习惯发现,对于深度的内容,有没有图对我来说并无区别。如果没有图就读不下这么多文字,那肯定阅读能力出问题了。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umsofter.com/1608.html